中国空天推进技术论坛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共同发起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自2018年设立以来,至今已举办七届,已经成为中国空天推进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盛会之一。每一届论坛都吸引了来自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和青年学生踊跃参与。
第八届中国空天推进技术论坛定于2025年5月22日-24日在湖南衡阳召开,主题为“数智驱动,助力空天推进技术新飞跃”。本次论坛设立大会主题报告、青年专家论坛和分论坛交流三个环节,邀请国内空天推进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青年学者和优秀学子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热潮下,空天推进技术的未来发展,为推动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时间:5月23日上午
报告人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国庆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CIO),长期致力于火箭装备金属结构制造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运载火箭及氢氧发动机制造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开创性成果,为我国多型火箭装备研制及批产做出重要贡献。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71篇,获发明专利59项。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英国TWI布鲁克奖。
李应红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工程大学教授,专业技术少将,中央联系掌握的高级专家,空军级专家。现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委员,国防科技工业局航空动力项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先后获中国科协“求是”青年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担任两项国防“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多个重大项目负责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发明专利25项,发表论文被SCI、EI、ISTP收录102篇,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范瑞祥 中国科学院院士,运载火箭总体设计专家。长期从事运载火箭总体设计技术研究工作,主持研制成功新一代两级火箭长征七号和三级火箭长征七号甲,提出大长细比液体助推器超静定捆绑、火箭飞行载荷控制等方法,建立了推进系统高精度的固—液—气三相耦合动力学模型,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胡事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创新群体的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ACM SIGGRAPH 执委、亚洲图形学会主席。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等 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可视媒体智能处理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方面做出了系统性的贡献,研制并开源了自主深度学习框架“计图”;成果应用于流程工厂的数字重建和大规模街景系统构建,研制了我国空间站首个天地协同混合现实系统;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并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和CCF“王选奖”。
黄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973技术首席。长期从事专用材料及部件设计研制等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完成973项目、国家重点领域基础科研重大项目和重要工程应用等十余项攻关任务,为装备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件,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求是杰出青年奖。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重点领域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吴建军 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教育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和空间电推进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空天动力系统物质输运与能量转化”带头人,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军委科技委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173项目技术首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航空航天教指委委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军队级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授权专利8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10部。
时间:5月23日下午
报告人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序):
孙明波 现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导,空天科学学院首席专家。长期从事航空航天推进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发表期刊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8部,授权专利50余项。获中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国家杰青、全国百篇优博论文奖等。
张庆华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含能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他引超万次。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高层次领军人才等计划,多年入选科睿唯安、爱思唯尔“全球高被引学者榜单”、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化学科学家,担任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理事、含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学委会成员、四川省科青联常务理事、《Energetic Materials Frontiers》副主编、《FirePhysChem》、《含能材料》、《火炸药学报》、《固体推进技术》等期刊编委。
张承双 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研发中心主任,陕西省航天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空天动力先进复合材料与制造技术研究,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制定技术标准8项。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杰出青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创新奖、技术创新先进个人和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李敬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兼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技术副总师,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航空动力学报、推进技术、空气动力学学报、实验流体力学等期刊青年编委,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液体推进技术青年委员。发展了低阶模型结合高精度数值仿真的不稳定燃烧预测方法,开发的OSCILOS软件应用于多个火箭发动机、大型加热器等研制工作。在Proceedings of Combustion Institute, Combustion and Flame等燃烧和声学领域的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易仕和 高超声速气动光学领域专家,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军队级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军队科技领军人才,被中央军委表彰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兼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1)、军队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一等奖5项(两项排1)、国家级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均排1);发表SCI收录论文178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授权国家发明/国防专利49项。
武志文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专业责任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党委书记,长期从事冲压发动机领域的研究工作。《推进技术》编委会委员,科学出版社《空间电推进科学与技术丛书》编委,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特种及新型推进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第七届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电推进专业委员会委员,多个SCI\EI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器装备预研基金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南向谊 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研究员,航天六院11所吸气式发动机副总师,航天六院涡轮基组合发动机副总师,主要从事组合动力技术研究,负责的两型组合动力关键技术飞行圆满成功。先后主持20余项课题任务,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担任某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中国科协人才奖项评审专家、宇航学会/航空学会/工程热物理学会等多个专委会委员。
常军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高超声速及其组合推进系统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曾获第三届兴洲奖、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任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空天动力联合会发动机控制组专业委员会主任,任《推进技术》副主编、《气动研究与试验》副主编等。获得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
时间:5月24日上午
分论坛交流主题:
1. 液体动力技术
2. 固体动力技术
3. 吸气式动力技术
4. 推进剂与火工品技术
5. 测控与实验技术
6. 材料工艺与制造技术
7. 特种与新概念推进技术
首届论坛在黑龙江哈尔滨举办,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承办,论坛主题为“中国空天推进技术融合与创新发展”。
第二届论坛在青海西宁举办,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青海大学和燃料、热结构与内流场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主题为“技术引领发展”。
第三届论坛在福建厦门举办,由厦门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联合承办,主题为“中国空天推进技术的融合创新”。
第四届论坛在江西上饶举办,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承办,论坛主题为“面向未来,聚焦空天推进技术新发展”。
第五届论坛在浙江宁波举办,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联合承办,主题为“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推动中国空天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六届论坛在广西桂林举办,由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固体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协会承办,主题为“创新驱动发展,塑造空天动力新动能新优势”。
第七届论坛在江西九江举办,由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固体动力管理与安全技术创新中心、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主题为“国家航天强国战略,汇聚航天动力高效创新体系”。